湖北宜城市建科技信息网助农增收
湖北宜城市建科技信息网助农增收
湖北宜城市建科技信息网助农增收,农业种植的科普知识,农业银行基础知识,《中国农业科学》,
3月28日上午,湖北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六组农民郝向红来到宜城科技信息网点,兴致勃勃地在网点的电脑上查找致富信息,他鼠标一点,找到了冬枣种植及贮藏技术。像郝向红这样的农民每天有500多人光临科技信息网点。
今年初,宜城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投资2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科技信息网点。在市科技局和鄢城办事处、孔湾镇、郑集镇、板桥店镇、小河镇建立了六个科技信息网点 ,每个网点配置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部数码相机、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影碟机,订阅了《中国农业信息》、《农村养殖技术》等各类农业科技报刊杂志10余种,并且购置《养猪》、《西瓜种植》等农业科技光碟40余种。科技信息网点主要为农民免费发布农业科技信息,解答种养殖业技术难题,提供农业科技图书、音像资料。
为把科技信息网点办成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园地”、信息传递的“窗口”、科技致富的“桥梁”,真正让农民充分吸收“科技大餐”的营养。该市科技信息网点结合农时季节,每周编发一期科技信息专栏,主要有西瓜嫁接技术、养鱼、养蟹技术、果树种植技术和当前小麦、油菜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并在电视台开辟《专家讲农技》等专栏,让农民了解掌握更多农业科技知识。同时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深入田边地头免费义诊,为广大农户提供零距离优质服务。小河镇荣河村农民龚大德今年元月份从网点获取养鱼技术后,大力发展渔业生产,现已出售鱼苗10万尾,获利5万多元。
目前科技信息网点已发布各种科技信息13期600条,提供咨询服务5万人次,免费刻录农业科技光盘180盘,帮助查阅科技信息4万人次,打印各种技术资料3000余份,送科技下乡发放资料5000份,组织农业科技专家为农田义诊30次 。据统计,科技信息网点已让该市6万农民受惠,群众称它为“致富财神”。
3月28日上午,湖北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六组农民郝向红来到宜城科技信息网点,兴致勃勃地在网点的电脑上查找致富信息,他鼠标一点,找到了冬枣种植及贮藏技术。像郝向红这样的农民每天有500多人光临科技信息网点。今年初,宜城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投资2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科技信息网点。在市科技局和鄢城办事处、孔湾镇、郑集镇、板桥店镇、小河镇建立了六个科技信息网点 ,每个网点配置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部数码相机、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影碟机,订阅了《中国农业信息》、《农村养殖技术》等各类农业科技报刊杂志10余种,并且购置《养猪》、《西瓜种植》等农业科技光碟40余种。科技信息网点主要为农民免费发布农业科技信息,解答种养殖业技术难题,提供农业科技图书、音像资料。
为把科技信息网点办成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园地”、信息传递的“窗口”、科技致富的“桥梁”,真正让农民充分吸收“科技大餐”的营养。该市科技信息网点结合农时季节,每周编发一期科技信息专栏,主要有西瓜嫁接技术、养鱼、养蟹技术、果树种植技术和当前小麦、油菜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并在电视台开辟《专家讲农技》等专栏,让农民了解掌握更多农业科技知识。同时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深入田边地头免费义诊,为广大农户提供零距离优质服务。小河镇荣河村农民龚大德今年元月份从网点获取养鱼技术后,大力发展渔业生产,现已出售鱼苗10万尾,获利5万多元。
目前科技信息网点已发布各种科技信息13期600条,提供咨询服务5万人次,免费刻录农业科技光盘180盘,帮助查阅科技信息4万人次,打印各种技术资料3000余份,送科技下乡发放资料5000份,组织农业科技专家为农田义诊30次 。据统计,科技信息网点已让该市6万农民受惠,群众称它为“致富财神”。
相关文章
- 2022年有机蔬菜市场行情分析与趋势预测
- 《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出版座谈会在武汉成功举行
- 讲述“三农”故事 交流致富经验 省委农办举办“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
- 汇尔福 汇尔福农业集团简介
- 农业农村部公告第一批国家农作物、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
- 白银蒙古族乡积极开展农业统计基础知识培训
- 农心科技:募投项目不涉及农业种植化肥产品
- “矿二代”弃矿投“田”
- 爱科农郭建明:搞数字化种植科学家也得先证明自己会种地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建设工作的通知
- 南方农业拉响大旱警报:水库池塘将干涸灌溉系统待更新
- 北林区: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
- 【年度总结】2021年中国农业机械行业运行情况总结及2022年发展前景预测
- 京彩三农——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简介-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留学》一周资讯(613-619)
- 【三农人物】连云港这个村支书登上《新闻联播》!
- 黄平天堂村智慧大棚无土栽培蔬菜
- 《贵阳百科全书》网络版编辑启动
- 激活乡村“夜间经济”打造沉浸式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