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帮农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农业百科

农业百科

学霸整理的高考地理450条必背知识点和十类地理综合题专题答题模板二轮冲刺必备!

中国帮农网2022-10-14农业百科农业种植技巧图解
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农业种植技巧图解,现代科技农业,学霸整理的高考地理450条必背知识点和十类地理综合题专题答题模板二轮冲刺必备!,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农业种植技巧图解,现代科技农业,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

学霸整理的高考地理450条必背知识点和十类地理综合题专题答题模板二轮冲刺必备!

学霸整理的高考地理450条必背知识点和十类地理综合题专题答题模板二轮冲刺必备!,

  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农业种植技巧图解,现代科技农业,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4.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8.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 南北回归线′纬线. 本初子午线°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5.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9.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线.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3.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52.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65.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9.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1.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7.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80.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93.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5.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8.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2.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5.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7.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9.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3.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6.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3. 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 气候资源与建筑 小区街道与子午线. 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9.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2. 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 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9.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危害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1. 酸雨的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3. 酸雨的危害 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及人体健康

  144. 酸雨的防治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 大气环境保护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71%。

  148.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54.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5.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8.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3.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5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 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 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70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3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6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 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 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9 世界渔场分布 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81 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 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183 著名海峡 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6 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 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 荷兰、日本、澳门。

  189 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1 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5 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9 矿产的概念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2 常见岩石 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203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07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8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10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11 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14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5 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16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7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18 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31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232 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33 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36 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改造大气改变陆地水促成土壤形成创造生物物质环保

  240 土壤的肥力特征 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1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243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45 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6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

  247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8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50 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开发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产品排放废弃物改造陆地环境

  252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总量有限潜力无限分布的规律性组成的整体性

  255 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巨大作用柴草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新能源时代256 地震的构造 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8 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倍

  260 滑坡的成因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264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实施预防措施开展宣传教育

  270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271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272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玻璃温室修筑梯田喷灌

  273 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供求关系保鲜冷藏技术区域专业化生产

  274 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75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小农经营单产高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

  277 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280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281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 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工业基础科技

  285 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 生态农业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市场适应性好

  288 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289 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原料种类和利用率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

  290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

  291 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 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292 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 替代,减弱吸引力,完善通达,重要自动化,劳动力素质。

  294 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297 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 代理商销售公司组装公司生产公司研发机构全球经济

  302 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 发育低(食品工业)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

  303 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 煤炭资源丰富铁矿区近水源充沛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304 鲁尔区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地位下降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05 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 发展新兴工业调整布局改善交通发展科技消除污染

  306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中小企业轻工业生产分散资本集中低分散型工业化

  308 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教育发达便捷交通军事订货

  309 聚落的形成 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106.01

  310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带状村落(沿河道)

  311 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312 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313 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

  315 美国三大城市带 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旧金山-圣迭戈

  317 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 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321 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现代:沿海、沿江、沿线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322 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宗教中心

  323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军事、宗教(减弱)交通、自然资源(一直)旅游、科技(新)

  327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产业革命前(缓慢)二战前(加快)二战后(空前)

  330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

  331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

  332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量大)公路(灵活)水路(廉价)航空(快)管道(连续)

  335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336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338 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339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341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343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345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346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点线面结合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混合交通占地多

  348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线路拥堵(合理规划)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349 电子通信的发展 利用电话、电报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350 信息高速公路 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351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353 商业中心的形成 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355 商业街的区位选择 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 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357 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358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359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

  360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361 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362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 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364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365 环境污染的种类 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366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67 生态破坏的影响 滥伐森林不合理灌溉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过度捕猎

  368 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369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经济和技术水平低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370 全球性环境问题 酸雨国际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371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产业革命前(缓慢)二战前(加快)二战后(猛长)60年代放慢

  373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374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75 环境问题的本质 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376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377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78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系统。

  380 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意义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384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385 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农业可持续发展

  387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 方向 上北法指北法经纬法

  391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 建立横座标建立纵座标画出交点连接成线 疆域的四至点 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

  393 陆疆和陆上邻国 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397 主要岛屿和半岛 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398 三级行政区的划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399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403 地形的主要特征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04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405 四大高原 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406 四大盆地 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410 我国的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411 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 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412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413 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 5月(南岭)、6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415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16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418 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主要内流河 塔里木河

  420主要淡水湖 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

  426 黄河的源流概况 源头(巴颜喀拉山)、上中下游划分(河口、旧孟津)

  430 京杭运河 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

  431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

  433 主要铁路干线煤。(京沪,京九,京哈—京广,太焦—焦柳,宝成-成昆。京包—包兰—兰青—青藏,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宁西。大秦,神黄,焦日。

  434 主要铁路枢纽 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

  435 长江对外贸易港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

  437 主要的商业中心 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

  444 世界主要国家、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445 主要热点区域特征朝鲜半岛自然—地形、气候类型、河流、物产,韩国经济

  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热岛效应“)

  (2)垂直分布规律:由山麓到山顶递减。原因:海拔高度越高,获取地面的热量越少;在1000M深度以上,水温随深度递减,1000M深度以下,水温变化不大。原因: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明显,深层海水影响小。

  2、等温差线)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3、等降水量线)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原因是副热带海区气温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低纬度和高纬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地理帝编辑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分析区位:(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3、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范围: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四个工业基地

  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发展: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范围: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优势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区位因素: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可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等。

  意义:为提升江苏制造业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两岸经济尤其是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江苏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区位因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线分布;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

  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2、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4、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5、调整措施: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利用乙 汽油。

  6、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中国而言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7、去年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8、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有利于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能源地域分布;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农村生态压力。

  问题及其影响: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击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优越的区位因素:便捷的交通;广阔的消费市场;高素质的劳动力;宽广的经济腹地;充足的商品供应;丰富的农副产品;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表现—用地紧张,城市建设滞后;道路狭小,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1、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问题: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妨碍人力资源形成;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3、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事业人数增多

  4、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1、旅游的作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外汇;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扩大交流;满足人类高层次需求等。

  2、旅游活动出现的问题: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等。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3、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有利于社会稳定;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宽裕,高速公路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通畅的道路为公路运输带来活力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节约运营时间。

  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网;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加强一体化;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有利于两地人员、经济、贸易物资的交流;有利于缩短两地交通路线的长度,节约运输时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网建设(润杨大桥、苏通大桥、崇海大桥建设、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南京—西安铁路)

  问题和困难:我省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迁量大,易引发大量社会矛盾;河流众多,修桥量大。沿线地区噪音污染,影响村民出行。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裕;沿线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效益高

  意义:接应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呼应浦东开发,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长三角城市带的形成,加强城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促进苏北及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加强苏北苏南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加快苏南产业结构升级和苏北工业化进程,缩小苏北苏南差距。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以鹿特丹为依托。

  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目前泥沙淤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区位因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7、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2、布局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护环境等

  4、保持城市交通畅通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控制货车进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意义: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环境效益:防洪;防治血吸虫病;有利于中下游 减轻洞庭湖淤积;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

  (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长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生态问题:淹没土地、耕地;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对库区不利;加重泥沙淤积;影响物种生存;增加蚊虫孳生

  对长江三角洲影响:不利影响:长江三角洲长速减慢;长江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长江河口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

  有利影响: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长江水质(泥沙减少,枯水期))

  有利影响:京杭大运河水位太高,增加通航能力;为苏北地区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削减工程下游长江干流洪峰,减轻洪水的威慑;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每促进调水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利影响:工程干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影响通航能力;入海水量、泥沙减少,海水倒灌和侵蚀加剧;长江河口处水生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灌溉不当苏北地区(北方)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沿途经过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工业活跃区,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工程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过程中注意防止水体污染,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调水的原因:一方面:南方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另一方面,北方缺水(原因略)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

  对西部的意义: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4.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8.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 南北回归线′纬线. 本初子午线°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5.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9.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线.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3.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52.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65.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9.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1.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7.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80.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93.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5.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8.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2.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5.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7.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9.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3.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6.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3. 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 气候资源与建筑 小区街道与子午线. 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9.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2. 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 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9.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危害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1. 酸雨的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3. 酸雨的危害 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及人体健康

  144. 酸雨的防治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 大气环境保护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71%。

  148.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54.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5.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8.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3.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5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 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 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70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3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6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 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 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9 世界渔场分布 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81 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 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183 著名海峡 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6 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 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 荷兰、日本、澳门。

  189 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1 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5 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9 矿产的概念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2 常见岩石 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203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07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8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10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11 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14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5 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16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7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18 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31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232 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33 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36 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改造大气改变陆地水促成土壤形成创造生物物质环保

  240 土壤的肥力特征 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1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243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45 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6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

  247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8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50 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开发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产品排放废弃物改造陆地环境

  252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总量有限潜力无限分布的规律性组成的整体性

  255 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巨大作用柴草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新能源时代256 地震的构造 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8 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倍

  260 滑坡的成因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264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实施预防措施开展宣传教育

  270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271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272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玻璃温室修筑梯田喷灌

  273 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供求关系保鲜冷藏技术区域专业化生产

  274 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75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小农经营单产高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

  277 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280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281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 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工业基础科技

  285 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 生态农业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市场适应性好

  288 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289 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原料种类和利用率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

  290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

  291 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 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292 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 替代,减弱吸引力,完善通达,重要自动化,劳动力素质。

  294 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297 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 代理商销售公司组装公司生产公司研发机构全球经济

  302 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 发育低(食品工业)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

  303 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 煤炭资源丰富铁矿区近水源充沛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304 鲁尔区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地位下降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05 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 发展新兴工业调整布局改善交通发展科技消除污染

  306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中小企业轻工业生产分散资本集中低分散型工业化

  308 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教育发达便捷交通军事订货

  309 聚落的形成 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106.01

  310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带状村落(沿河道)

  311 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312 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313 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

  315 美国三大城市带 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旧金山-圣迭戈

  317 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 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321 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现代:沿海、沿江、沿线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322 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宗教中心

  323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军事、宗教(减弱)交通、自然资源(一直)旅游、科技(新)

  327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产业革命前(缓慢)二战前(加快)二战后(空前)

  330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

  331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

  332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量大)公路(灵活)水路(廉价)航空(快)管道(连续)

  335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336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338 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339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341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343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345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346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点线面结合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混合交通占地多

  348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线路拥堵(合理规划)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349 电子通信的发展 利用电话、电报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350 信息高速公路 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351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353 商业中心的形成 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355 商业街的区位选择 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 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357 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358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359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

  360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361 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362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 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364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365 环境污染的种类 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366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67 生态破坏的影响 滥伐森林不合理灌溉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过度捕猎

  368 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369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经济和技术水平低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370 全球性环境问题 酸雨国际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371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产业革命前(缓慢)二战前(加快)二战后(猛长)60年代放慢

  373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374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75 环境问题的本质 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376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377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78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系统。

  380 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意义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384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385 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农业可持续发展

  387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 方向 上北法指北法经纬法

  391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 建立横座标建立纵座标画出交点连接成线 疆域的四至点 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

  393 陆疆和陆上邻国 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397 主要岛屿和半岛 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398 三级行政区的划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399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403 地形的主要特征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04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405 四大高原 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406 四大盆地 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410 我国的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411 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 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412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413 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 5月(南岭)、6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415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16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418 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主要内流河 塔里木河

  420主要淡水湖 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

  426 黄河的源流概况 源头(巴颜喀拉山)、上中下游划分(河口、旧孟津)

  430 京杭运河 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

  431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

  433 主要铁路干线煤。(京沪,京九,京哈—京广,太焦—焦柳,宝成-成昆。京包—包兰—兰青—青藏,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宁西。大秦,神黄,焦日。

  434 主要铁路枢纽 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

  435 长江对外贸易港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

  437 主要的商业中心 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

  444 世界主要国家、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445 主要热点区域特征朝鲜半岛自然—地形、气候类型、河流、物产,韩国经济

  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热岛效应“)

  (2)垂直分布规律:由山麓到山顶递减。原因:海拔高度越高,获取地面的热量越少;在1000M深度以上,水温随深度递减,1000M深度以下,水温变化不大。原因: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明显,深层海水影响小。

  2、等温差线)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3、等降水量线)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原因是副热带海区气温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低纬度和高纬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地理帝编辑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分析区位:(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3、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范围: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四个工业基地

  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发展: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范围: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优势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区位因素: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可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等。

  意义:为提升江苏制造业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两岸经济尤其是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江苏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区位因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线分布;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

  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2、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4、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5、调整措施: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利用乙 汽油。

  6、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中国而言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7、去年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8、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有利于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能源地域分布;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农村生态压力。

  问题及其影响: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击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优越的区位因素:便捷的交通;广阔的消费市场;高素质的劳动力;宽广的经济腹地;充足的商品供应;丰富的农副产品;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表现—用地紧张,城市建设滞后;道路狭小,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1、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问题: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妨碍人力资源形成;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3、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事业人数增多

  4、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1、旅游的作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外汇;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扩大交流;满足人类高层次需求等。

  2、旅游活动出现的问题: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等。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3、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有利于社会稳定;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宽裕,高速公路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通畅的道路为公路运输带来活力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节约运营时间。

  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网;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加强一体化;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有利于两地人员、经济、贸易物资的交流;有利于缩短两地交通路线的长度,节约运输时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网建设(润杨大桥、苏通大桥、崇海大桥建设、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南京—西安铁路)

  问题和困难:我省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迁量大,易引发大量社会矛盾;河流众多,修桥量大。沿线地区噪音污染,影响村民出行。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裕;沿线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效益高

  意义:接应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呼应浦东开发,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长三角城市带的形成,加强城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促进苏北及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加强苏北苏南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加快苏南产业结构升级和苏北工业化进程,缩小苏北苏南差距。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以鹿特丹为依托。

  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目前泥沙淤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区位因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7、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2、布局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护环境等

  4、保持城市交通畅通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控制货车进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意义: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环境效益:防洪;防治血吸虫病;有利于中下游 减轻洞庭湖淤积;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

  (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长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生态问题:淹没土地、耕地;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对库区不利;加重泥沙淤积;影响物种生存;增加蚊虫孳生

  对长江三角洲影响:不利影响:长江三角洲长速减慢;长江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长江河口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

  有利影响: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长江水质(泥沙减少,枯水期))

  有利影响:京杭大运河水位太高,增加通航能力;为苏北地区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削减工程下游长江干流洪峰,减轻洪水的威慑;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每促进调水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利影响:工程干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影响通航能力;入海水量、泥沙减少,海水倒灌和侵蚀加剧;长江河口处水生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灌溉不当苏北地区(北方)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沿途经过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工业活跃区,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工程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过程中注意防止水体污染,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调水的原因:一方面:南方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另一方面,北方缺水(原因略)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

  对西部的意义: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很赞哦!